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被高考歷史做局了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被高考歷史做局了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歷史上有哪些精彩絕倫的“局”?
在周恩來以“中國革命需要毛澤東”的主張和堅持下,毛主席搭上了“末班車”,被準許跟隨主力紅軍長征。
但身患疾病的主席也提出了一個在別人看來似乎無關緊要的要求——他要與同樣身體狀況不佳的政治局委員張聞天和政治局候補委員王稼祥一起行軍。
1932年寧都會議后,毛主席被剝奪了軍權。一直到長征開始,整整兩年的時間,受到排擠的他有職無權,只能潛心讀書學習。
但受到的挫折,也讓他的思想發(fā)生了改變,他變得更加隨和,更加注意聯(lián)絡、團結同志了。毛主席的最厲害之處就是他總能在逆境中總結出經驗教訓,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博古、李德的錯誤決策和失敗的指揮,讓紅軍第五次反“圍剿”遭到打擊,無奈被迫進行長征,而且在踏上征程后,即受蔣軍圍追堵截所困,損失慘重。湘江之戰(zhàn)后,紅軍的兵力已由開始長征時的八萬六千人,銳減為三萬余人。
遭到如此嚴重的慘敗,必須要有人為其負責。此時,主席深謀遠慮的智慧再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自長征開始,主席和張聞天、王稼祥一直形影不離。毋庸置疑,這是主席有意而為之。當時紅軍屢屢受挫,他需要挺身而出,帶領紅軍重新走向光明,但他需要強力的支持者。兩年的被冷落,讓他認清了團結的重要性。
張聞天在后來回憶說:“長征出發(fā)后,我同毛澤東,王稼祥二同志住一起,毛澤東開始對我們解釋第五次反“圍剿”在軍事領導上的錯誤,我很快就接受了他的意見,并在政治局內開始了反對李德、博古的斗爭,一直到遵義會議”。
長征開始后,毛主席幾次正確的建議都被博古、李德無視,但在只有六個人——博古、李德、周恩來、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參加的通道會議上,他關于紅軍進軍方向的提議,不僅得到了張聞天、王稼祥的支持,還獲得了周恩來的贊同,從而被通過。
在其后接下來的黎平會議、猴場會議,一直到遵義會議,毛主席終于重回組織領導崗位。這其中張聞天、王稼祥的支持,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他們投了我關鍵兩票”,數(shù)十年后毛主席依舊這樣說。
雄才偉略的毛主席受到排擠,英雄無用武之地,但在紅軍生死攸關時刻,他知道自己必須要站出來,為了獲得強力支持,他刻意與能團結的關鍵人物一起行軍以加強交流。最后,他以獨有的聰慧和能力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的,并從此確定了組織內的領袖地位,率領人民武裝扭轉乾坤,走向輝煌。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平陽狐貍,回答問題
妙局并不一定好局。我們這里舉秦漢時期的兩位做局高手趙高和張良的例子,一正一邪,其作局手段之高明,從技術層面來說都堪稱經典。
趙高作局,毒計除李斯
(趙高 劇照)
趙高和李斯通過沙丘政變合謀將胡亥推上秦皇朝寶座。之后二人漸生嫌隙,趙高為獨攬朝政大權,便有除掉李斯之意。
秦二世在趙高的誘導下逐漸荒淫奢侈起來,于是趙高找到李斯,對李斯說,「你身為丞相,為啥不規(guī)勸皇上?我人微言輕,說話皇帝也不聽啊」。李斯說「我想規(guī)勸皇上,但是皇上身處深宮,我見不著皇上」。趙高說「我常在皇帝左右,等皇帝有空的時候我便通知你,你便入宮規(guī)勸」,李斯同意,以為遇到了知己。
于是每當秦二世胡亥在后宮飲酒作樂正高興的時候,趙高便派人通知李斯入宮朝見。秦二世正在興頭上,如此三番幾次,于是心中大怒說道「李斯難道不把我放在眼里嗎」?趙高于是趁機陷害李斯。
(李斯)
后來秦二世把李斯逮捕入獄,命令趙高審查,趙高將李斯屈打成招。李斯上書辯駁,也被趙高扣下。
由于皇帝會派人前來核實口供,為了防止李斯翻供,趙高便讓親信扮成各種皇帝使者前去審問李斯。李斯一旦翻供,便被一頓毒打。后來皇帝的使者真的來了,李斯以為還是趙高的人便承認了口供,于是定成死罪被殺。
張良作局,四老護太子
(劉邦)
劉邦與呂后所生子劉盈,早期被立為太子。后來劉邦寵愛戚夫人。戚夫人之子劉如意也深得劉邦喜愛,劉邦便有意改立太子。朝臣多次進諫,劉邦仍未改變心意。
(呂后)
呂后十分驚慌,便問計于張良。張良便讓呂后請當時的大儒「商山四皓」前來給太子撐門面。
一次宴會上「,商山四皓」四位大儒站在太子劉盈身后,雖一言不發(fā),但被劉邦看見。劉邦認為天下民心所向,便不再有改立太子之意。
張良利用商山四皓的名望和社會輿論,成功迫使劉邦放棄改立太子的想法。不費一兵一卒,不說一言一語,著實高明。
后來雖發(fā)生了戚夫人慘死,劉如意被毒殺,呂后干政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但單從技術層面看,張良的這一局也實在讓人拍案叫絕,不愧「謀圣」之稱。
朱棣反叛之初,為了更有把握,就悄悄設計套住寧王。寧王手下有一支軍隊,多顏三衛(wèi),也叫鳥梁哈三衛(wèi)。是蒙古鐵騎兵。戰(zhàn)斗力遠高于其它軍隊,為了得到這支軍隊,朱棣派人悄悄潛入寧王城中,以重金收買了這支部隊。這天,朱棣來寧王府勸寧王和自己一塊造反,并承諾事成后江山各半,但寧王還是不答應,朱棣告辭讓寧王送他出城,就在城外,最精銳的多顏三衛(wèi)全部反水,寧王也勉為其難跟朱棣一塊反叛。事實證明,多顏三衛(wèi)真是勇敢,在反叛過程中屢立戰(zhàn)功。直到推翻了朱允炆統(tǒng)治,建立了永樂王朝。但朱棣絕口不提給寧王半壁江山之事,就連寧王想去杭州養(yǎng)老都予以拒絕。心里想,當初我就是設個局,讓你很我反叛,你還當真了。寧王無奈,只好任其擺布!
架炮橫兵馬過河,紅黑七子對干戈。戰(zhàn)場如棋局,千變萬化,出其不意,劉伯承元帥就是創(chuàng)造性地活用戰(zhàn)法,與敵在戰(zhàn)場上博弈的高手。比如,七亙村重疊設伏,跳出傳統(tǒng)兵法,打破思維定式,反其道而用之,被選入“世界經典百戰(zhàn)”。
1937年10月,劉伯承率領八路軍129師386旅進抵山西平定地區(qū)。當時日軍正猛攻娘子關,為切實控制正太路南的平行大道,加緊從井陘至平定的小路運兵運糧。劉伯承奉八路軍總部命令,率部進至平定縣桃家?guī)X、七亙村一線組織防御,尋機側擊西進日軍。
劉帥說:五行不定,輸?shù)酶筛蓛魞簟?zhàn)前他實地勘察并深入分析,做到了知己知彼。
劉伯承所說的五行,是指任務、敵情、我情、地形和時間這五個要素,基本涵蓋了主客觀各個因素,從而保證了情報的全面性。七亙村戰(zhàn)斗前,劉伯承派人搜集各方面的情報,對敵情作了深入的了解,并準確地判斷出敵人的作戰(zhàn)意圖,進而定下戰(zhàn)斗決心,制定出具體的作戰(zhàn)計劃。
10月25日,劉伯承親自帶著參謀及警衛(wèi)班共30余人到七亙村南三郎廟一帶察看地形,七亙村是井(陘)平(定)小道的必經之地,往東至石門是一條5千米長的峽谷,谷深數(shù)十米,底寬不足3米,地勢險峻。劉伯承經過分析,選中了這個伏擊陣地,隨即命令第772團在七亙村附近侍機。
第一次伏擊,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果斷快速出擊
10月26日拂曉,測魚鎮(zhèn)日軍輜重部隊在200多名步兵的掩護下,向西開進。9時許,日軍進入伏擊區(qū)。第772團第3營放過敵前衛(wèi)部隊,然后依托有利地形發(fā)起突然襲擊,經過2個多小時的戰(zhàn)斗,除少數(shù)日軍逃回測魚鎮(zhèn)外,共殲敵300余人,繳獲騾馬300余匹和大批軍用物資。
首戰(zhàn),劉伯承憑借有利的戰(zhàn)場地形,加上隱蔽設伏產生的突然性效果,果斷出擊,充分達到了迅猛短促、快速突然的效果,從而陷敵人于慌亂無措的境地,這是八路軍戰(zhàn)勝優(yōu)勢裝備之敵的重要原因。
打破“用兵不復”的思維定勢,大膽在同一地點重疊設伏
當天,劉伯承得到情報:正太路西段的日軍正向東運動,娘子關右翼的日軍也正繼續(xù)向舊關抄襲。他判斷七亙村仍然是日軍進軍的必由之路,因為舍此別無通道。再從日軍目前的作戰(zhàn)特點來分析,他們勝之后驕橫異常,向預定的目標執(zhí)拗地突進,不理會一些小的損失。況且根據(jù)“用兵不復” 的原則,他們萬萬想不到八路軍會在同一地點重復設伏。于是,斷然決定還在七亙村給日軍一個突然打擊。
28日晨,日軍的輜重部隊果然循原路而來,前后有100多名騎兵、300多名步兵作掩護。11時許,日軍進入了伏擊地域。第772團3營的機槍、步槍一齊響了起來,組成了嚴密的火力網,擊斃日軍百余名,繳獲騾馬幾十匹 ,使困在舊關以南的曾萬鐘部1000余人,從敵人的包圍中被解救出來。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勢制敵者勝。七亙村之戰(zhàn)規(guī)模雖然不大,但所顯現(xiàn)的精妙指揮藝術和兵學智慧,達到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的境界,成就了其經典的獨特地位。這也告訴我們,在兵學王國的殿堂里,需要不斷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消除思維的盲點。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被高考歷史做局了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被高考歷史做局了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